長程旅行我養成的8個習慣 The 8 habits I developed during long-term traveling

長時間獨自旅行,會不會很無聊!

不知道「無聊」是出於主觀還是客觀、是一種情境使然,還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。

如果問我長時間旅行不會很無趣?平時除了觀光之外怎麼支持繼續我旅行下去?

以下分享我在長途旅程中養成的8個習慣!

一、坐車時與人交談

坐車有時候真的很無聊。兩三個小時、五六個小時,如果有網路可能還可以聽個音樂或廣播,沒網路真的就是呆坐著看著風景,更慘的是如果路程顛簸風景又千篇一律,除非有練過靜坐否則真的無聊到發瘋。

然而正是這ㄏ對於這些我充滿著無比好奇。

這時候還很適合找到你的下一個目的地,或是找到可以一同前往同一個方向的旅伴。於是,像電影「愛在黎明破曉時」系列的發展便極度合理了。

二、不懂就問

最常開啟一個話題的常常就是問句!問句沒有心機,多問總會有收穫。
這裡怎麼走?
哪裡的東西好吃?
哪邊有好的住宿?
這邊都怎麼說(某樣物品)?
這邊人都吃這個嗎?
這個怎麼吃?
這兩個有什麼差別?
哪裡有好玩的?
你要去哪裡?
當然這些問題最好有點建設性,比如可以從對方的回答得取對方的喜好、對一個事物的見解、或是一些網路上查不到的資訊。

有些事情問在地人總是更實際且更有趣的,當一個海綿虛心詢問,人們總是相當熱情且快樂的分享著。

關於在地文化最有趣的事情

三、信任別人

    旅程中很多時候要謹慎小心,卻必然也得信任別人。

    如你無法信任陌生人很多事情你便完全無法體會,做什麼都會擔心受騙,擔心一個人和陌生人吃飯或到對方家裡會發生的事情,或者不願意相信承諾。

    在旅途中的信任並不是天真,而是觀察及明辨是非,在有限的資訊下仍然懂得保護自己。
    當然每個人對安全的定義不同,信任的定義也就不同了。

    四、帶水果和調味料在身上

    如果說旅程有什麼事情讓我感到融入當地又有在家的溫馨,那可能是「吃水果」和「煮東西」這兩件事吧!
    帶著水果彷彿是一種安全感,在路上沒有食物吃時水果是隨時都可以止饑的東西,每個地方的水果樣式不同,那是我覺得最容易融入在地的方式之一。

    帶著調味料則讓我時時可以煮東西,用小包瓶罐或夾鏈袋裝著如咖哩粉、薑黃、肉桂、醬油…相當喜歡這些味道,這些東西旅宿不一定會提供。買個當地的起司、蔬菜,有這些簡單的食材就可以做出簡單的美味又可以省錢,讓人感到相當幸福。

      五、做瑜伽

      我從來沒想過在旅程做瑜伽是可行的想法,不過在旅行的第一站我就打破了這個執念。

      一位阿根廷的旅者在我當時住的墨西哥旅宿頂樓每日早起做瑜伽,跟了幾次後發現瑜伽的神奇之處,到後來時不時就想要伸展,卻害怕其他人的眼光而不敢拿著瑜珈墊自己做瑜伽。選了一些少人的時間到頂樓,久了便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你在做什麼,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些讓你感到舒服的活動。

      做瑜伽一開是讓我感到旅行的生活感,也讓我連結自我,感到舒暢無比。

      六、記錄新學到的用語

      Me late是「我要參一腳」…的哥斯大黎加用法

      學西班牙文的關係,我常常會對各個中南美洲的用字感到新奇。聽到一些奇怪的用字時便會記錄下來,於是每個國家都有一個記事本,專門紀錄我聽到的一些該地的語彙。

      記錄下來之後試著使用(包含口氣),常常使當地人笑的合不攏嘴。使用過後會與那個用語越來越熟,最後變成屬於你的語言之一。

      語言是比想像更有力量的東西,存在著某種在地人的思想哲學。一地的用語像紀念品一樣,只要講起這些單字你就會想到那個國家,。從你口中說出來,就像是溫習你的回憶一樣。

      七、學會說不

      旅程路上有很多邀約與決定。做決定一直不是容易的事。應付了每場邀約,一開始新鮮充實,到後來卻越來越來越不像自己的旅程,而只是五光十色的東西充斥在一起的集合體。

      一群朋友拖著你一起去喝酒跳舞實在很難拒絕,誰想當掃興的人。然而在說「不」的過程中你才能捍衛自己的空間,你並非一定要答應所有事情才能建立友誼,你的朋友不論如何都會一樣無限支持你的。

      八、沿途的風景就是旅程的意義

      短程旅行常常會糾結想要一次去完所有地方,怎麼樣使用時間最有效率。

      然而到長途旅程到後來,你會發現沒有什麼時最好的規劃,意外的旅程常常會有更棒的收穫。而只想要以最快速的方式到達目的打卡走人,到後來發現除了留下照片常常並沒有深刻的印象。

      沿途就是意義,路上的人、風景、走的路徑,經過了各種決定和思量,都是為你量身打造的,只屬於你個人的旅程的意義。